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其他类型>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 第2章 中国丝绸的起源与发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中国丝绸的起源与发展(2 / 3)

丝织的残绢片、丝带、丝线等丝织品,以及麻布片、麻绳等纺织品 。

研究价值

出土的丝麻织物是已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品,印证了“世界丝绸之源”源自东方 。其出土的稻谷等,表明湖州是世界上早期的“稻乡”之一 。

文化意义

2014年11月,学术界正式将钱山漾1期文化遗存命名为“钱山漾文化” 。2015年6月25日,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麻织物具有以下特点:

- 工艺精湛:丝织品中的残绢片采用平纹织法,经密、纬密每厘米各约40根,有的甚至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且丝的拈向为Z拈 。丝带由30根单纱分3股编织而成,丝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麻织品采用平纹织法,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一般各有24根,有的细麻布经线31根、纬线20根.

- 材质优良:丝织品经鉴定是由家蚕丝织成,麻织品则为苎麻纺织品,说明当时在蚕桑养殖和麻类种植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为丝麻纺织提供了优质原材料.

- 种类丰富:丝织品有残绢片、丝带、丝线等,麻织品有麻布片、麻绳等,为研究当时的纺织技术和服饰文化提供了多样的实物资料.

- 历史悠久: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麻织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丝织品和苎麻织品实物,距今约5000年左右,将中国丝绸和麻纺织的历史追溯到了新石器时代,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青台遗址位于郑州荥阳市广武乡青台村东,临近唐岗水库 。具体情况如下:

基本情况

- 面积:遗址面积10余万平方米 。

- 发现过程:于1922年被发现,之后历经多次发掘,包括1934年郭宝钧等人的首次发掘、1951年夏鼐等人的调查发掘,以及1981-1982年郑州市博物馆与荥阳县文化馆联合发掘等 。

- 文化分期:从文化类型看,是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一期约相当于或稍早于庙底沟早期,二期约与秦王寨类型早期相近,三期则与秦王寨类型晚期相同 。

出土文物

- 陶器:一期陶器多为红色和灰色,彩陶数量甚少,二期陶器样式增多,三期灰陶比例明显增多 。

- 丝织品:在瓮棺葬中发现了碳化丝织物,经测定为桑蚕丝织品,距今约有5300年到5500年的历史,其中有一块是绫罗绸缎中的罗,且出土时带有浅绛颜色 。

- 其他:还出土有陶、石、骨、蚌、玉、角等类器物,以及粟等 。

建筑遗迹

发现房基30余座,有单间、双间、三间之分,建造方法有木骨塑泥、平地起筑、土坯砌筑等,还发现了中原地区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 。

遗址布局

- 环壕:拥有三重环壕,出入口形制不一,为仰韶时期防御体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

- 墓葬:发现3处近400座展现文化融合的公共墓地,墓葬多有葬具,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多疑似经过缠裹 。

- 祭祀区:发现北斗九星天文祭祀遗迹,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最早的天文考古实证,位于遗址东部内壕外侧 。

价值意义

- 历史文化价值: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带有郑州地区特点的文化遗存,对于研究仰韶文化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

- 丝绸起源研究价值:出土的罗织物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将我国丝织物纺织史推至5500年前,对探寻丝绸起源具有重要作用 。

- 天文考古价值:北斗九星天文祭祀遗迹,对于揭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展示黄河先民创造的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

青台村遗址的发掘对研究中原地区史前文明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文化传承与交流:作为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其出土的丰富文化遗物,为研究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承演变及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关键的实物依据,填补了相关空白.

- 社会结构与组织:遗址中发现的三重环壕、不同规模的房基及布局,还有疑似存在等级划分的墓葬群等,有助于深入探究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分工以及人群之间的关系.

- 经济形态与生活方式: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粟等农作物遗存,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水平,进而明晰中原地区史前居民的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

- 科技与艺术成就:遗址出土的罗织物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这将中国丝绸纺织史推至5000多年前,表明当时的纺织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此外,彩陶上的精美图案和多种色彩的运用,也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准和审美观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文与信仰体系:北斗九星天文祭祀遗迹是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