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的养殖条件并不好,跟后世的现代化养殖那是没法比,相较之下条件是挺简陋的。但横向比较的话,牛毕竟是生产队的重要财产,所以小铜山村生产队的牛棚相比来说条件并不算差。牛棚是村里没人住的废弃房子改造的,打通的三间屋,左边养着那三头牛,右边是生产队的骤子,猪全在后面的猪图养着,那个是有了生产队后新盖的。牛棚里稍微有些气味,但不算很大,王恒虽然很积极的和姚嵘换了工作,但之前的工作做得不错,卫生工作完成的也好。
除了这三间牛棚,牛棚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小屋,左边放着饲料干草之类的杂物,右边住着王恒之前说过的那个老人。不过老人算不得生产队的一份子,加上晚上要值夜,到现在也没露脸,估计现在还在睡觉。要说起来,牛能住主屋,人只能是小屋,也真是人不如牛了。
老人在村里也生活了五六年了,姚嫁多少也知道 些消息,那位者人姓程村里都叫他老程头,原来是某个大学的教授,据说曾经在国外留学过。后来被批斗打断腿送到粗籍改造,但祖籍那边也不收,也不知道怎么的辗转就到了小铜山村,留在这里看牛棚。
姚嵘清则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产队长姚长东是个好人 即使在很多观点上有其局限性,但总的来说其人品真的是很不错了。哪伯是叶云逸那样的性格,姚长东也多有照拂,论起情况,姓程的老教授和叶云逸也差不多,但程老教授的脾气可好多了,虽然人据说已经不太正常了。
姚嵘心下有几分唏嘘,但这种时代的悲剧,是个人无法扭转的,唯一可以期望的就是黎明快点到来。这倒确实可以展望的,姚嵘心里清楚,短则两年至多三年,马上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于眼下,还是干好自己的工作吧。姚嵘虽然对于养牛这个工作并不是那么热衷,但这毕竟是自己要求的,还是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因为王恒和姚嵘交接工作的缘故,今天喂食比平时稍微晚了点,牛已经饿的哞哞叫了,后面猪圈也传来撞猪圈门的声音。可以想象,如果姚嵘动作不快点,这些猪牛就要造反了。
姚嵘也顾不得查看自己的工作场所了,连忙先去东厢取了干草和饲料,把干草用大测刀钏成三四段,老话说的好,寸草铡三刀,料少也上瞟,不过生产队集体的牛和猪吃的还是挺不错的,料也不算少,
至少比姚家的猪吃的好。
姚嵘铡完了草,按照王恒给的比例把饲料和干草拌好,分别倒到牛棚和猪圈的石槽里,牛和骡子还好些,那些猪是真的飞快的就围了过来,互相拥挤着开始进食。
看着猪吃的很欢实,姚嵘也松了口气。虽然姚 妃限猪喂了十几年,按理说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了。但这毕竟是生产队的猪,属于基体财产,姚嵘反而更上心些。至于生产队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那
三头牛和骡子就更不用说了,姚嵘照顾的更是精心。
期间还给几个背着猪草来的半大小孩记了下工分——在工分制的情况下,很多东西都能算工分,五大篓子猪草算一个工分,这也是姚嵘的工作之一。
看着姚嵘在登记的本子上挨个登记上,打猪草的这些小孩一哄而散,忙着继续打猪草捡柴火,挖野菜摘果子,还有些闹着说要去河边捉鱼。
姚嵘看着好笑,但也有些唏嘘。这些孩子大多是男孩,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岁十一二岁,小的还没上学,大的也还不到能加入生产队的年龄。
大部分家庭倒也不是对孩子,尤其对儿子苛刻,主要还是个观念问题。
和现代各种鸡蛙各种内卷不同,这年头不少地方还在提倡白卷英雄呢,学习确实也没多少用,又没恢复高考,工农兵大学一切由出身决定,农村人相要招工进城跟撞大运没什么区别。没瞧见姚大妮这么
能折腾,到现在为止还只是个亦工亦农的身份嘛,也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成功勾搭上厂长的儿子,顺利转正。
家长不上心,孩子本身也没几个乐高学习的,学习多枯焊啊,在外面散欢玩耍多好,还能挣些工分。因此小铜山村的辍学率非常高,尤其女孩子,能读完初中的也是凤毛麟爪,男孩读完初中的也是少
数,考上县城高中的更是几年才能出一个。
要说起来吴三花和姚大军两口子也确实重视教育,可惜这个重视也只针对儿子。
这年头农村的孩子哪怕还在上学,闲的时候也要帮家里干活,学校 年还放两次农忙假呢。像姚墨轩这样十指不沾阳春水,在家里拥有特权的那是小铜山村的头 份,代价当然是姚二妃的加倍辛苦。
哦,还有姚五妹,这小姑娘看着也就五岁的样子,其实已经七岁了,一天学没上,但已经开始干活了,偶尔也会打些猪草换工分。
姚嵘心下正想着这事,就远远瞧见姚五妹十分艰难的背着个篓子来了。她才多大点个人,这竹篓虽然是小号的,也有她半个人大了。
看见姚嵘在这,姚五妹吃了一惊,"二姐,你咋在这?王叔呢?"
姚嵘笑道,“我和王恒换了工作了,以后就是我在这了。”
姚五妹有些迟疑,“那这猪草,你还收吗?”
“怎么不收。”姚嵘检查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