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自《国子监辩论报》在长安城火速风靡之后,便有人看中了这一块的商机,甚至想方设法托人求情的亲自找到薛衍的头上,想花钱在上头打个宣传——
最先来找薛衍的却是京中最负盛名的徽州墨斋,众所周知,笔墨纸砚中最出类拔萃的莫过于端砚徽墨宣纸湖笔……而徽州墨斋虽然仅占了个徽字,实则斋中所殖之物已经囊括了这些笔墨纸砚中的精髓。只不过因这墨斋的东家是徽州人,所以才以此为名罢了。
又因这家墨斋的笔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且价格公道,因而颇得京中学子们的喜欢,时常来此购买所需之物。
不过其日常销量也就仅此而已了。毕竟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实乃读书人所需寻常之物。你家有好的,我家也有好的,不过是货多货少罢了。至于价格,充其量也不过是便宜个十文八文的。毕竟东西质量在哪里,再便宜也便宜不到哪里去。
这种情况就跟后世满大街的便利店所面临的情况差不多。
可是在《国子监辩论报》一夕间弥天盖地,致使“长安纸贵”后,徽州墨斋的少东家却敏锐的觉察出了其中的商机,因而求到了他背后靠山的头上,期望靠山能跟薛衍说一句话。
直到此时,薛衍才知道原来徽州墨斋的幕后靠山便是已故的皇太后——当今陛下的嫡母——孝慈太后的亲弟弟,安国公杜长德。
而薛衍对那位徽州墨斋少东家提出的可以花大价钱在《国子监辩论报》的版面上留出一小块地方,用以宣传自家墨斋的提议——更是有一种看到了同为穿越者的错觉。
不过事实证明,错觉果然是错觉,但古人的智慧却是不容置疑的。谁说土著就不能敏锐的发觉商机。遥想当年,吕不韦奇货可居,范蠡散尽家财,多少大商贾谈笑间左右一国朝政……话说多了,不过大褚的这些商人也都不是白给的。
作为一名历史系毕业的剧组道具师,尤其属性还有那么一点点宅,其实薛衍对讨价还价商业谈判这块技能点的并不亮,不过好在薛衍的身份贵重——毕竟是卫国公与平阳长公主唯一的儿子,且简在帝心深受两代帝王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徽州墨斋的少东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跟薛衍接触的人,其实他除了想要在辩论报长开拓一下自家墨斋的销路外,还抱着与薛衍结交的打算。
所以接下来的谈判过程就更简单了。一个不甚在意,一个压根不敢多占便宜,于是《国子监辩论报》的第一份外快收益相当的丰厚。而薛衍投桃报李,也答应在未来一年内,相同行业的广告版块只给徽州墨斋留着——
说到这里,薛衍少不得又给这位徽州墨斋的少东家解释了一下何谓广告,引来那位少东家的好一阵称赞。
而在这位少东家走后,在第二天《国子监辩论报》出刊后,长安城各行各业的商贾们看到了这份广告的实效后,不觉咬牙切齿,一面暗恨自己的脑袋不够灵光,竟然叫徽州墨斋的小子占了头尖儿,一面蜂拥至国子监和卫国公府。
好在薛衍在送走那位徽州墨斋的少东家后,早已料敌在先。当下把事情三下五除二的推给国子监的几位同窗和卫国公府的大管家之后,自己则一身轻松的跑到兴庆宫给太上皇请安。
顺便跟太上皇嘚瑟一下自己苦思冥想许久才想出来的,绝对堪称歌功颂德厚颜无耻的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