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了!出水了!”
在沧海化肥厂合成工段,一群干部和工程师盯着合成塔的出水口,大呼小叫起来。
“刚过300度就开始出水了,真是奇迹啊!”
孟海看着温度表,啧啧连声。
在确定了开发稀土催化剂之后,在孟海的主持下,沧海化肥厂技术科全体动员,把资料室里的陈年文献都搬出来了,一篇一篇地筛选,把与催化剂有关的文章全都挑了出来,进行综合分析。
要说起来,技术科的这些工程师、技术员也的确不全是吃白饭的,起码的文献分析能力还是具备的。
过去这几年,国内有不少单位都在做催化剂的研究,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还真不算少。高凡说起过的稀土在合成氨催化中的作用,也有几篇文献谈到了,虽然语焉不详,但起码证明高凡并非凭想象瞎编。
大家在翻阅文献的时候,发现这些旧杂志的封面上居然没有什么尘土,一问资料员才知道,高凡在一个月前曾经借阅过这些杂志,看了多少不好说,但最起码每一本杂志的封面他都摸过,属于能够提取出几枚指纹的那种。
这样一来,有关高凡的妖孽行为,也就有了解释了。试问,有谁把资料室里的杂志全部都读过?人家那么努力,你造吗?
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技术科最终拿出了一个详细的工艺设计,包括各种原料的配比、熔炼温度、冷却方法、粉碎方法、最终颗粒尺寸等。这些内容都是从其他单位的设计中借鉴过来的,这年代也不兴讲什么专利保护,许多单位写论文的时候,恨不得把各种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的,让你都不好意思不借鉴一二。
高凡本想参与整个设计过程,但高逸平逼着他回学校上课去了,只允许他在放学后到技术科来走一趟,看看大家的中间成果。
这样一来,倒显得高凡是个什么专家,技术科的一干人等都是给他打下手的。
不过,倒也没人敢提出什么不满,因为高凡的确有点专家范儿了。他没有和大家一起分析文献,但在看设计方案的时候,却屡屡能够提出一些独到的建议,让一干头发花白老工程师都觉得自己的岁数全活到Dog身上去了。
到了这一步,所以对高凡的怀疑的声音都消失了。你说他此前说的东西都是别人教的,这种看一眼方案就能够挑出毛病的本事,谁能提前教他?
你敢多哔哔两句,人家高凡就能掏出笔来给你写个方程式,跟你谈谈每摩尔放热多少千焦,什么三级电离势之类的,还一脸萌态地问你他写得对不对。
就算不对,我特么也看不懂啊!
这是好几位工程师发自内心的哀号。
就这么说吧,这两天,沧海化肥厂技术科的子弟,在家里挨打的机率上升了33.33%,因为他们的父亲每天下班回来都带着一股子邪火,揍人的时候还屡屡要说上一句:
你看看人家!
人家……是指谁啊,别让我找出来!
孩子们捂着红肿的屁股发着誓言。
高凡提出搞稀土催化剂,纯粹是临时起意。他是听高逸平说触媒出了问题,才想到可以自己搞触媒。
其实这个年代里化肥厂自己造触媒的事情也不算罕见。中国企业很喜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沧海化肥厂自己的机修车间就很强大,一般的设备出了故障,都不需要去找原厂家买配件,机修车间自己捣估捣估就造出来了。国内有些化肥厂,闲着没事建个触媒车间也不算奇怪。
高凡想要做的,当然不是凑和着生产一炉触媒出来,这件事意义并不大。他想用自己从后世带来的技术,帮沧海化肥厂开发出一种优于现有触媒的新产品,至少在省化工厅博一个科技进步奖啥的,可以给老爸加点分。
想到新产品的时候,他脑子一转,就想到了稀土催化剂这个点子。时下其实已经有单位在研发稀土催化剂了,只是进展还比较缓慢。到了后世,稀土催化剂已经不是啥新鲜事情,它的优点也是得到了公认的。
开发稀土催化剂的好处,在于思路简单,只要在原有的催化剂配方中加入氧化铈,就能有一定的效果。最优的配比,是需要反复试验才能获得的,沧海化肥厂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时间,只要稍有改进,就足够了。
沧海化肥厂开发稀土催化剂,比国内的那些科研单位有更多的优势,那就是沧塘县所在的茂林省东南部是全国重要的稀土产区,沧塘县就有一家氧化铈生产企业,规模很小,在县里几乎没有啥存在感。
但规模再小,也够用了,稀土这东西号称工业味精,往产品里撒一点就管用,谁见过味精要一斤一斤吃的?
沧塘县同样还有一家小型钢铁厂,这当然也是拜当年的“地方五小工业”建设所赐。钢铁厂现在已经是半停工状态,化肥厂要借他们的电炉炼一炉四氧化三铁,实在算不上是什么麻烦事。
催化剂生产出来了,用颚式粉碎机碾成小颗粒,看上去和化肥厂以往使用的触媒没有二致。高逸平亲自指挥填料,在合成塔里装了约0.3立方米的催化剂,然后便开始安排原始开车。
前面说过,所谓原始开车,就是往合成塔中吹入氢氮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