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其他类型>沧海扬帆> 第二百一十八章 就这么定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八章 就这么定了(1 / 2)

“老俞,聚酯装置这件事,总体来说是靠谱的。未来20年,国内的聚酯需求会持续上升,聚酯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咱们是发展中国家,要大批上马大型聚酯装置,面临着资金上的缺口,所以发展小型聚酯装置,至少在20年内会是国家的政策所向。

“小型聚酯装置的技术并不复杂,以潘总工的水平,加上水化设的生产基础,努努力,搞出一套合格的小型聚酯装置没有太大的问题,潘总工承诺的技术指标,也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高凡给俞国荣吃着定心丸。

俞国荣他们想搞小型聚酯生产,这件事既出乎高凡的预料,却又是在他的计划之中的。

前一世,中国的聚酯产业发展采取的便是大型装置和小型装置并行的道路,由国家投资建设年产能5万吨以上的大型装置,乡镇企业则建设年产能在5000吨左右的小型装置。

到2000年前后,中国的小型聚酯装置年产能已经达到了280万吨,占全国聚酯产能的1/3。这些小型聚酯装置,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几个省,其中又尤以水南省最多。

商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水南的乡镇企业家愿意投资建设小型聚酯装置,自然是看到了它的盈利能力。

高凡力主开发小型聚酯装置,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吸引水南的乡镇企业投资建设,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这样既可以缓解国内的聚酯供求紧张局面,也可以给国外的聚酯设备厂商产生压力,迫使它们降价。

高凡原来的想法,是自己去游说某个部门或者某家大型国企出资建设第一家小型聚酯企业,作为示范。他没有想到的,是水南的乡镇企业家居然有这么敏感的嗅觉,仅仅是和潘越吃了一顿饭,就盯上了这个业务。

这样一来,倒是省了高凡的事情。相信随着俞国荣他们的厂子投产,其他的乡镇企业家就会看到机会,从而纷纷涌进这个产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凡无论如何都是要支持俞国荣他们的。

“有高老弟这话,我就放心了。我回去就联系潘总工,请他给我们设计一套聚酯装置。”俞国荣说。

高凡说:“说起设计的事情,我倒是想起一件事。老俞,你有没有考虑过进行技术专利的投资?”

“技术专利,怎么投?”俞国荣来了兴趣。

高凡说:“聚酯技术是外国人发明的,很多聚酯生产工艺都已经被外国人注册了专利,咱们如果要用他们的工艺,就需要交纳专利费,人家甚至还可以禁止我们使用他们的专利。

“我和潘总工讨论过,如果我们要设计自己的小型聚酯装置,就必须开发自主专利,这样才能避免每造一套装置都要给别人交钱。

“开发专利本身是要花钱的,而国家,还有省里,现在都拿不出钱来支持潘总工他们开发专利技术。”

“你的意思是说,咱们来出这些钱,等到专利开发出来,别人要用的时候,得向咱们交钱?”

俞国荣何其聪明,听高凡说到一半,就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

高凡点点头:“没错,正是这样。我问过潘总工,他说要开发出自主的专利,需要投入50万。专利一旦开发出来,未来不管哪家企业使用,都需要交钱。

“我们也别太贪心,每套装置我们马马虎虎收个10万元的专利费就可以了。你算算,未来国内能够建多少套这种5000吨的小装置。”

“我估摸着,光是水南,20套怕是打不住。”俞国荣说。

“20套?老俞,你也太保守了。要我说,光是水南,200套都不一定够。”高凡笑着说道。

可不是吗,到2000年前后,全国的小聚酯总产能达到280万吨,折算成5000吨级的产能,就相当于560套装置。

“会有这么多吗?”俞国荣面有愕然之色。

高凡也懒得跟他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是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他如果现在告诉别人说中国2020年的钢铁产量能够单挑蓝星上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估计所有人都会觉得他是疯了。

但事实就是如此,套用一句老话,那就是用头脑无法理解中国,用通常的尺度无法度量。对于中国,你只能跪了……

见高凡没有解释的意思,俞国荣也不再追问。在他看来,20套这个数字是绝对能保证的,这就意味着投入50万,未来最起码能够收回200万的专利费,这个收益率还是非常不错的。

再至于如高凡说的,未来能够达到200套的需求,那就是2000万的专利费收入,这就简直比抢钱的利润还高了。

“没说的,我投一股!”俞国荣不再犹豫,直接就发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