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对王爷也绝对没有贰心,至于先生以为的图谋一说更是无从说起!若先生真想看到这大好河山彻底为满虏所有,华夏大地遍地腥膻,那先生自去便是!”
“今抗清形势难得有起色,满洲八旗孱弱天下皆知,燕京又有鳌拜专权,八旗内部勾心斗角,小皇帝与鳌拜迟早反目王某已据荆襄,王爷现时起兵天下英雄必群起响应,大军北上势如破竹,沿途清军必定望风而降
快则年底,迟则明年,大军饮马长江,挥师北上,直捣黄龙,光复中华,恢复社稷,王爷之名必然与汉之光武、明之洪武般为世人称颂,先生之大名亦将名垂千古、永留青史
如此大好局面,先生忍心放弃!所谓时不我待,机不再来,错过此时,当为亲者痛、仇者快啊!”
王五这番言论不得不说是情真意切,且桩桩都是事实。
明眼人都看出满清现在正处于一个极度青黄不接的虚弱期,不趁清廷病要它命,难道等它喘过气来一一收拾不成!
冷静下来的汪士荣意识到自己不管不顾就这么回昆明,那王爷起兵之事必凭添风波,弄不好还会因为“断子绝孙”的顾虑再也不提起兵之事。
昆明不起兵,他汪士荣何去何从?
难道真就做寻常师爷幕僚不成!
眼下形势又是千载难逢,诚如眼前这位额驸所言只要王爷举旗,必然是数省响应,浩大声势,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就能杀到长江边。
一旦大军过江,江山必然易主!
前有明太祖朱元璋再造中华,今便是平西王重铸华夏!
错过,就真的错过了。
只李恕、鲁虾等人之死若非眼前之人指示,其部属如何敢为!
其目的又是什么?
对吴三桂甚是忠心的汪士荣对此耿耿于怀,很自然的就想到王五肯定是想利用庶孙威胁王爷,又或扣着庶孙迫使王爷答应他什么。
脑海中忽闪过一念头,不禁面色凝重冷冷说了一句:“莫非额驸是想利用庶孙逼迫王爷起兵之后,拥立襄阳那位韩王为帝?”
嗯?
王五没想到汪士荣的脑洞竟然这么大,且这个想法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很合理。
不是想逼迫吴三桂拥立韩王复明,他指使手下杀掉护卫吴世璠的侍卫干什么?
不就是想把人扣下用作同昆明谈判的筹码么!
谋士的优点其实就在于推理。
比普通人想的更多而矣。
可惜,汪士荣想错了。
他压根不知道对面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这个年轻人从来没指望用孙子挟迫爷爷干什么,也没想过让吴周集团拥立韩王,而是只想静静等侯爷爷死的那天好挟天子以令诸侯。
别人,可能想不到这么远。
王五却想了。
他知道吴三桂活不了太久。
也就十年左右。
他还年轻,等得了。
不过汪士荣这样想也好,因为王五很好化解他这个疑虑。
很是平静的说道:“先生当知韩王曾当众说过,天下英雄只要能正衣冠、复燕京者即为社稷共主。”
这话汪士荣听过,去年就听过。
开始以为是谣言,后来经四川提督郑蛟麟证实确为明韩王宣称。
昆明那边不少人便以此进言王爷即刻起兵以取得明朝“禅让”法统,只那时王爷诸多顾虑没有答应。
且不少人认为困居山中的明朝残余势力很难再有影响。
现在再看韩王宣言,倒是需要好生斟酌了。
据汪士荣了解,王爷麾下支持复明的是二女婿胡国柱和大将王屏藩、马宝以及被王爷下放到曲靖当知府的刘玄初,其他人包括方光琛在内大多不支持复明。
原因也没什么忌讳,就是王爷已经杀了一个明朝皇帝,总不能将来再杀一个吧。
那名声得坏到什么程度。
但要韩王愿让“法统”之事属实,也不食言,王爷起兵后只要好生利用这个“让统”,于招揽人心上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等之所以坚持抗清,不过是不愿为满洲奴,而非复明朝,要知道这明朝可是我们闯营一手推翻的。”
王五这话带了点自嘲意味,也是忠贞营大部人坚持到现在的想法。
也就是说其实忠贞营大部分人对于复明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
起码,一半人并不在乎复不复明。
可能虎帅他们是因“忠贞”二字愿意为明朝而殉。
但那是复明无望产生的想法。
复明要有望,明朝也真复起来,那明朝的君臣又如何回视崇祯自缢这段历史?
谁又敢说明朝的新天子在将来不会清算忠贞营?
王五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
汪士荣是聪明人,肯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