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住。
其实光是嵌到一起就已经很牢固了,古代没有铁钉,建再大的房子打再多的家居,都是用这种技术。
打地基的木墩留一截在上面,安小暖大致量过了,高度差不多是八十公分左右。
这样就可以将竹排做成的地面抬高,既可以保证下雨时地面不会被雨水浸湿,还能避免屋内潮湿。
当然了。
地面抬高的做法,仅限于卧房,像灶房的话是没有必要的。
灶房做得很简单,四面竹墙,一道简单且没有到顶的竹门,外加茅草屋顶,这就完事儿了,连挡风防雨的茅草瓦都没有。
至于灶头?
那也是没有的。
‘收房’后自己去小溪里捡一些大点的石头,垒成一个‘U’字形或者‘C’字型,能架得住锅,烧得起火就可以了。
还有什么桌子啦,椅子啦,也是‘收房’后自己负责。
要么去找廖大伯打家具,要么自己搞定。
卧房呢,除了李卉那样只做一间的外,所有多做卧房的,都是一间连着一间。
这样下来,每家每户至少能省下两面竹墙和不少茅草瓦。
以安小暖家为例,她跟刘氏还有三丫的屋子,就在大宝二宝的隔壁,这边夜里要嘘嘘的话,那边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嗯。
**是不求了,能安顿下来就行。
不过卧房到底是睡觉的地方,所以竹门很高,直接到顶了。
再加上外墙都围上了厚厚的茅草瓦,夜里睡在里头,盖上厚厚的被子,也不觉得有多冷。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