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萧衍看着天幕,叹了口气。
“这杨坚的确是有几分雄才。”
州、郡这两级制度在刘宋南齐的不断扩增中就已经失控了。
但是没办法。
江南之地世族大家才是主人。
新晋位的国君不得不用新的州、郡来讨好、拉拢世家大族。
尤其是那些从北方搬到南方来的世家大族。
因为他们要把自己的家乡郡望一起搬来。
而皇帝为了拉拢他们就必须替他们在南方新立一个和北方同名的州或“侨郡”。
又有世家大族子弟要当官,官职不够用。
他们要当“清官”,不当“浊官”,不愿意真正去治理地方。
于是就又多加一个州或一个郡。
而多了州官、郡官,必然也膨胀州郡的官吏体系。
萧衍心累的叹口气。
随即定下心思考。
兵制必须要立!
看向不远处建立在同泰寺废墟上的葱葱绿植。
佛祖啊,朕必须要学一下周武帝了。
杨坚的这个决定在当时一下子就撤销了天下近六百个郡。
按照当时的规定,郡分九级,最大的上上郡官员有一百四十多人,最小的下下郡也有七十多人。
这次废郡,涉及的官员至少有五六万人之多!
并且这些官员都是地方上自行征召的,很多都出身于本地的世家大族。
他们不仅在当地势力很大,而且往往和其他地方甚至朝廷的高官也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果不能妥善处置,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但杨坚展示了极大的执政能力和政治天赋。
他把其中一部分郡官吸收到上一级的州里面,一部分则下放成为县官。
而更多的郡官则成了所谓的乡官,不入官品,不理时事,彻底失去了权力。
同时,他还进行了一个更重要的改革,把州县的僚属改称品官。
不仅全部要由吏部任命,而且每年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评,作为去留或晋级的依据。
并且规定了地方官的任期,刺史、县令任期不得超过三年,品官则是四年。
汉末,
诸葛亮眼睛发亮,羽扇遮在嘴边,向刘备附耳道:
“主公,此举意义非凡!”
刘备不动声色静静听着。
诸葛亮一边瞄着天幕,一边略带兴奋的说道:
“此举之后,地方官吏的任用权将彻底收归朝堂。”
“一转桓灵二帝以来地方豪强左右地方行政的局面。”
“皇帝的权力被巩固住,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大大增加。”
“长此以往,朝堂对地方的指挥堪称如臂使指。”
“主公与关张将军掌天神之力。”
“大势之下,虫豸皆不敢仰面而视。”
“此时正是一立新制的大好时机。”
刘备若有所思,嘴唇轻动微声道:
“孔明,此制虽好,但这些官员从何而来?”
“没有这些人,官都没人做啊。”
诸葛亮微微一笑:
“主公不必担忧。”
“只需开太学诏天下寒门子弟入学,以策论试之。”
“这些豪强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子弟掌握权力。”
“随后便可命地方选贤良者上举,此谓围三缺一。”
“此皆非一日之功,但主公须将这些新制立下框范。”
“且,亮观之,隋帝此政必有后续。”
“主公可静观之。”
州、县二级制的确立使得隋朝的财政成指数级的增加。
并且减少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地方官位。
而官位是直接牵涉到人才任用和晋升问题的,少了官位,竞争程度必然随而增加。
于是,杨坚也连带的做出重要决定。
那就是废除从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建立科举制的前身,贡士制
以“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为标准。
让州刺史每年向朝廷推举三个读书人,一起参加朝廷的考试,如果考试过关,由吏部授予官职。
大明,
小朱棣看着天幕惊讶道:
“这隋文帝竟深谋远虑至此?”
一旁正品茶休息的朱标闻言笑道:
“倒也不是。”
朱标将茶盏放回到托盘上,看着天幕继续道:
“如今的科举跟隋文帝一开始的本意并不相同。”
朱棣拿起桌子上的糕点就往嘴里塞。
“不同?有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