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
李春芳请辞的消息在大朝会上才被公开。
短短几个月,大明两个内阁首辅接连退辞,让隆庆二年,以一种沉重且不安的气氛开始了。
朝廷的权力格局也引来了一次洗牌。
高拱如愿以偿,得到了首辅之位。
按照内阁的接班顺序和潜规则,内阁就是熬资历和讲究身份的地方,因此谁接班谁,大体上人们心里都有数。
张居正接任次辅。
张居正也是朱载坖的师傅之一,身份仅次于高拱。
资历虽然不如其他人,比如郭朴,他在嘉靖45年就已经入阁。
比如赵贞吉和杨博,虽然是和张居正同一年入的阁,但论资历,张居正要叫他们一声长辈。
他们都是可以对张居正说“老子当尚书的时候,你小子还在翰林院抄书呢!”的那种资历。
但皇帝都已经如此明目张胆的偏爱张居正了,人们也只能认命。
皇帝可是一上来就让张居正接管户部了,这可是仅次于吏部,甚至比吏部更重要的职位啊!
而如今,他们都位高权重了,自然不能再担任六部尚书之位。
而其他几人也已经担任了直隶省顾问,同理不能再兼任六部尚书。
六部的洗牌是这样的:
张居正之前担任的兵部左侍郎空了出来,这个职位由王之豪补上。
这个在军务上表现不俗从边境到京营都有任职,是从底层出来的官员,任知县,主事,员外郎,检事,以平定叛乱升迁,再到布政司,地方上的经历十分扎实。
隆庆五年的大阅兵就是他指挥的,这次大阅兵精兵强将,威震四边,是明朝隆庆年间新气象的一次浓缩表现。
户部尚书,朱载坖让马森来担任。
这位资历更老,嘉靖十四年的进士,跟赵贞吉同一届的。
朱载坖选他的理由就一个:抠门!
管钱的就应该抠门,不是吗?
他抠门色特性从职业生涯早期就开始表现出来了。
早年任江西当巡抚的时候,就疏通了粮道,每年节省了几万两银子。
后来又上疏私盐的危害,有效禁止了地方上的私盐现象。
历史上,隆庆二年,隆庆帝想要花六万两买些金银珠宝,内阁通过了,卡在了户部这里,就是时任户部尚书的马森硬抗皇帝,最后隆庆只好收回命令。
他还有一个历史表现让朱载坖很欣赏他,那就是他是极力支持一条鞭法的重臣之一。
吏部尚书,是高仪来担任。
历史上,隆庆帝临终之前安排了三个顾命大臣,前两个是高拱和张居正,最后一个就是高仪。
此人历史上没有特别出名的政绩,但为人温和,吏部和礼部他都当过尚书。
朱载坖选他的原因和隆庆帝的选择动机是一样的,那就是中立。
虽然历史上高仪由高拱推荐担任礼部尚书,却并没有依附于高拱。
估计这也是隆庆帝临终之前安排他当顾命大臣之一,让高拱和张居正之间扮演调和,调解的角色。
高拱被张居正赶出宫去一个月后,高仪寝食难安,吐血而亡。
虽然朱载坖信任高拱和张居正,但自已还是要在吏部尚书位子上安排一个相对中立的人。
一来是为了避免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因为历史上高拱就控制吏部尚书这个位子多次铲除异已。
二是在有些关键时刻,朱载坖可能需要强行推行政令,这个时候就需要换掉一些人。
所以,吏部尚书还是中立一些,听话一些的好。
礼部尚书,是吕调阳吕调阳,嘉靖29年榜眼,以清廉闻名朝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老臣。
礼部这个位子,朱载坖暂时不太重视,整个大明的文教这方面,朱载坖暂时也没空大力发展,就先按部就班的弄吧。
吕调阳已经步入官场20多年,资历,经验,名声都足够。
历史上他在礼部尚书这个位子上的表现也令人信服。
海瑞的刑部右侍郎由王宗沐接任。
杨博在内阁 ,并且已经担任了陕西顾问,所以也不能再当兵部尚书了。
霍冀,是朱载坖新任的兵部尚书。
霍冀,嘉靖23年进士,山西人,早年担任过陕西巡抚,在宁夏任职三年。
考虑到朱载坖未来五年的军事重心在西北,山西出身,任职陕西的霍冀来担任兵部尚书,自然是最适合的人选。
刑部尚书毛恺,过去一年让朱载坖满意,原地不动。
工部尚书潘季驯,虽然过去一年朱载坖的工作重心并不在治理水患上,但潘季驯的工作表现让朱载坖满意。
至于为什么治理黄河为什么不是朱载坖的重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