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是故意不接?
萧辰也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听过。
这才能够复刻出来。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
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
也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对于该曲的来源,一般有两个说法。
一个是女学生。
一个是女老人。
前者是对一名女学生有好感。
特意给她写了一首《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
当时的名字是《献给特蕾莎》。
只不过在贝多芬死后很多年,这件事才被传出来。
这首曲子也在特蕾莎的遗物中被找到。
当出版社出版的时候,不小心把特蕾莎错写成了爱丽丝。
于是,这首曲子就变成了《致爱丽丝》。
原名反而被人逐渐遗忘。
第二种说法就比较浪漫了。
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心愿,四处求助别人。
老人的心愿是看见森林和大海。
贝多芬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
听着听着。
老人说自己仿佛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
老人死后。
贝多芬将这首曲子献给善良的爱丽丝。
前者比较现实。
后者比较浪漫。
正如暮仁与玲奈。
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人们喜欢把《致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
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
里面浓缩了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
尽管《致爱丽丝》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
但也是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
仅仅过了三分钟。
一曲终了。
众人内心都是一阵可惜。
这首曲子只有一个缺点。
那就是短了点。
但正好符合现在这个特殊时间段。
赵力说过。
只有最后三分钟时间。
结果。
萧辰真的只用了三分钟,就给大家带来一首无与伦比的曲子。
“三分钟的曲子,胜过我这辈子听的所有钢琴曲。包括前面的那一首。”
玲奈公主美眸涟涟,就差把爱慕写在脸上。
“准备行动!”
赵力突然说了一句,瞬间将玲奈公主拉回现实。
暮仁皇子马上就要登基。
为避免出现人员伤亡,他们决定先混进去。
登基仪式是全面开放的。
不管是平民还是外国人,都可以现场观摩。
混进去也很简单。
毕竟敌方阵营里面,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赵力安排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