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帐汗国这套制度,在当地其实是个特例。甚至在汗国内部,也只有一部分地区能够推行。
不过,即使如此,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与磨练后,它也渐渐完善起来,并给紫帐汗国提供了充沛的兵力。
在欧洲和西亚,军团士兵算不上是最优秀那一档的战士,但汗廷上下都相信,他们肯定是最称职的士兵。
连神罗和波兰等老对手,都经常误判紫帐的兵力。
一方面,很长时间,他们都理解不了,紫帐汗国占领的这点破地方,怎么拉得出这么多正规军。
另一方面,可能是起家时就有的影响,紫帐军团极其重视后勤与机动能力。在这个时代,对手即使能凑出一支规模更大的军队,集结和行动,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即便总人数不如对方,紫帐军队往往也能在具体的战场上,制造出多打少的机会。
但到了巴西尔的时代,由于领土快速扩张,紫帐汗国的控制区内,已经不是南衙、北衙两种兵制就能覆盖的了。为了有效利用这些地区的战争潜力,新的“辅助军队”、“同盟军队”等概念,也被引入了进来。
最早,这类军队还很松散,基本上就是承认当地贵族的统治,然后把他们的武装,作为附庸军队,整体收编进来。不过,这种“同盟军”往往不怎么稳定,战斗力也参差不齐。后来,随着汗廷管理能力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大家开始摸索更好地利用、消化这些力量的方式。
巴西尔对于塞尔维亚地区的整顿,就给汗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之后,汗廷决策者们也一直参考这些经验,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民俗和各方力量对比,制定不同的编组方式。
如今,塞尔维亚的平原地区,也基本上成了军府。不过在山区,还是有一些骑士领地存留。这些人在历次战争中表现都不错,所以汗廷也不太想忙着改变。而他们到底算辅助军队还是同盟军队,就不太好说。
当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见,应该哪个都不是,就是军团正规军本身。为了彰显自己也是“正经罗马人”,骑士们定期就会派出代表,到大都探望巴西尔的遗孀伊丽莎白太后,每次都搞的大张旗鼓。
实际上,有些人认为,北衙军本身也是一种辅助军军制。只不过这个说法遭到了很多人的激烈反对,不怎么流行就是了。
而真正意义上的辅助军队,还确实就是北衙军搞出来的。
“安答战争”爆发时,紫帐汗国刚刚借助帖木儿和脱脱迷失的决裂,吞并了格鲁吉亚和特拉布宗。这些地方,管理机构还没建立起来,也没法组织可靠的军队设防。
奥斯曼也希望趁此机会攻击紫帐汗国,但在进军方向上,宫廷内部发生了分歧。一些人主张先拿下黑海南岸的特拉布宗等地,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继续攻略希腊地区。
趁他们还在犹豫,前线还在侦查、试探的时候,汗廷命令北衙将领脱脱率军南下增援。脱脱于是离开刚刚平定的罗斯前线,带上能抽出手的几个千户,从基辅出发。在克里米亚,又召集了正好在集训的三个军团。但他还是嫌人手不够,于是临时征召了众多罗斯人,也都带到了黑海南边的小亚。
在这里,这些“辅助大队”进行了仓促的训练,然后就被派去各个地方设防。但这些罗斯人,在对抗奥斯曼军队进攻时,意志出人意料地坚定,超出了双方的意料。
这使得奥斯曼指挥官对紫帐军队的分布和战略意图,产生了误判。
趁着他们还摸不清情况,脱脱决定主动出击。当地土库曼部落得知紫帐汗国来打奥斯曼了,纷纷出来帮忙带路。摸清情况后,在他们的帮助下,脱脱率领主力,趁着一般不会有人大规模行军的冬季,悄悄前出到锡瓦斯,一举击败了正在冬营营地休息、猝不及防的奥斯曼军队。
这次战斗中,他一次俘虏了六名叫穆罕默德的高级军官,甚至得到了个“买买提尼库斯”的诨名。突然的失败也使得奥斯曼的北进势力受到打击,迫使苏丹放弃了进攻特拉布宗的计划。之后,就是郭康耳熟能详的、义父去布尔萨宫廷“出访”的事情了。
而紫帐汗国扩大控制区和募兵范围,受影响最大的,其实是远在埃及的马穆鲁克政权。
马穆鲁克的兵制,和紫帐汗国几乎完全不同。
紫帐汗国的制度有不少中原的影子,估计还不是太难理解,但马穆鲁克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地中海世界都是个异类。
“马穆鲁克”这个词,是奴隶的意思。但“马穆鲁克苏丹国”、“马穆鲁克埃及”之类,都是来自外人的称呼,他们自己当然不会这么叫。
马穆鲁克政权的正式自称,叫“土耳其国”,表示他们的来历。后来王朝发生了更迭,来自切尔克斯的马穆鲁克,取代了来自钦察的马穆鲁克,官方的外交名称,又变成了“切尔克斯人之国”,或者“切尔克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