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相对你另有安排,若你愿意则可免一死。”
何进的话让在场众人皆露出惊讶的表情,但这种时候,谁也不会违背何进的意志,于是都默不作声,想看看丞相大人到底作的是何种打算。
袁绍也感到十分意外,何进明知当初自己建议召外兵入京是把他当傻子忽悠、往死里坑,竟还愿意给自己一条活路?
如此,即便是真,只怕其的条件也会异常苛刻吧?
可对方已经权倾朝野,自己又能为他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竟可让“从逆”的自己免除一死?袁绍对此将信将疑。
何进哪里还看不出他的质疑?无奈笑了笑,觉得袁绍是以小人之心度自己这何大君子之腹了。
于是继续说道“非但你可以免死,封侯、封王也并不是不可能。”
“啥呀?”袁绍都怀疑是不是自己将死前出现幻觉了,在场如曹操、黄忠等何进麾下众将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丞相刚才说了什么?封侯、封王?!给袁绍?!
要知道何进麾下嫡系封侯之人可都寥寥无几,封王就更是连何进自己都还没有达到。
当然,这并不是大家怀疑何进的能量,实际上何进麾下许多人都坚信以大汉如今的局面,何进封王只是早晚的事,但凭什么许给袁绍?他一败军之将、从逆之贼又有何德何能?!
袁绍甚至都能感受到在场众将看向自己眼神中的怒火,无奈说道“丞相有话不妨直言,又何必拿袁绍寻开心呢?”
见袁绍模样,何进也不再卖关子,直接开门见山问道“本初可知倭人?”
“倭人?”袁绍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何进说的是什么人,问道“莫非是那乐浪海中的蛮夷?”
“不错,正是那海中蛮夷。”何进满意的点了点头。
然后“……” “……” 袁绍与何进众将集体沉默,不知道何进是唱哪出。
“咳咳!”何进见状只得干咳两声以缓解尴尬。
心中更是感叹,这个时代的英杰们,目光都在中原,对于小日子这样的蛮夷即便听过却也知之甚少,所以根本不知自己用意啊。
实际上它们与华夏早有来往,除了有些传神的徐福东渡外,随着科技与造船业的发展,至两汉时交往更密。
班固的汉书十志,其中地理志上记载了小日子向汉朝纳贡的信息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
而后后武帝开疆拓土,在朝鲜之地设乐浪、玄菟等四郡,大汉王朝对外的影响力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小日子岛上的众多小国都因此争先派人前往中原,希望获得大汉认可并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
东夷传中以“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来描述当时的外交盛况。
到了光武帝时双方正式建立官方交往,小日子岛上的南部倭王遣使朝贡,希望能得到汉朝正式的册封,以增加对岛内其余诸侯国的影响力。
光武帝于是赐封这名倭王为“倭奴国王”,并赐赠了“汉倭奴国王印”。
且据何进所知,该枚金印至后世仍被收藏在福冈博物馆,是两国友好交往的佐证。
而倭人对中原王朝的崇拜与交往也一直持续了数个朝代不曾断绝,历史上曹操的孙子曹睿还册封小日子君子卑弥呼为“亲魏倭王”,之后的多个朝代倭人也都不忘向中原的宗主国纳贡。
可即便这样,袁绍等人对其的了解还局限在“乐浪海中的蛮夷”。
何进忍不住揉了揉脑袋,怪只怪这小日子没存在感,还得自己多费唇舌地为众人解释“本初有所不知,这倭人虽为蛮夷,可这倭岛之上却有矿产、平原,适合农耕。如今这岛上分有近百余小国,只顾相互攻伐,不重生产、不通王化。昔日光武帝曾封其中一国主为倭奴国王,却依旧无法使岛内靖平。既然倭人无法治其地,我大汉身为宗主国,当派人治之。”
袁绍也算是听明白了何进的意思“丞相想要用绍来治理倭地?”
“不仅是治。”何进笑着解释道“都是一群蛮夷,治不治的倒也没那么重要。本相要你占其地、伐其民、以圣人教化去祛其蛮性,凡倭地之蛮夷,有不服从王化者,本初皆可戮之。如此若干年后,此地可为大汉一郡,而你袁氏一脉便又可回归华夏本源。”
何进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一群小日子,你治理的好,他们过上好日子跟何进与大汉有毛线关系?
何进就是要袁绍狠狠地杀,把一切不服的倭奴都杀光,再以圣人之道教化感悟它们,赐予它们认祖归宗的机会,从此并入华夏之土。
可由于倭人在此时的汉民眼中太过渺小,这样的工作若是交给别人只怕没人愿意,甚至还可能会被当作是流放。
但对于已经犯下死罪的袁绍,与可能受到牵连而族灭的袁氏而言却无异于是一次新生的机会。
而何进最后所说才是真正让他动容的地方,想他袁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