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嫌当兵地位太低粮饷太少,提高军队待遇定能有所改善。”
明朝的开国团队,那是真正草根出身。
文官集团倒是有不少这方面的人才,比如明初的基本制度就是李善长制定的。
平均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轮休时间根据服役时间决定,一般是两三年左右。
找这些人问计,倒不是不信任陈景恪了。
“首先是老弱病残,其次是军中的滑头……”
眼下的情形,就是他无奈的印证。
比起其他君主,咱的情况已经够好的了,还有什么可失望的呢。
说到退役制度的时候,大家就有了分歧。
新朝建立之后,他们能迅速的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
他信任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
他目光看向陈景恪。
“轮换制度也不难,大不了照搬前朝,军中服役三年休息一年或者两年。”
轮换分为两种,一种是边军和禁军轮换,还有一种是一定期限内回家过正常人的生活。
“只不过参军后不再给军士授田,而是支付军饷,诸位以为如何?”
“所以我们当以募兵为主,如果能募到足够的数量,那最好不过。”
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吧,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不发一言。
想到这里,他心情好转过来:
今日终于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徐达、常遇春、冯胜、傅有德这些人有天赋吗?
肯定是有的,还都是人中翘楚。
李渊有李世民李治接续政策。
大明的制度直到仁宣时期才初步固定下来。
然后就没有了。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在本就缺少劳动力的时期,又有多少人愿意当兵呢?”
见有人挑大梁,其他人也终于肯开口说出自己的建议了。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士兵退役后,失去了约束会成为地方的隐患。”
“只要五军都督府合理安排好轮换秩序,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他们的团队核心,也同样都是高门大户出身。
一一四四一七六一六五
但李善长失之于狭隘,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
有了良好的开头,众人也放下了心中顾虑,开始积极建言。
“景恪,咱知道你向来走一步看五步,既然今日提出了这个问题,那肯定是有主意了。”
这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冯胜提出了进一步的补充意见:“我以为征兵和募兵结合更好。”
而不是抓住一批人使劲儿霍霍,直到这些人老死了才让人回家。
倾心培养的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打一个叛逆。
陈景恪要开讲军制课,他连忙将这些军中大佬叫过来旁听。
说白了就是十年换取终身自由。
使得他们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毕竟身处高位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其实还有一类人可以依靠,那就是继承人。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种退役制度形同虚设。
朱棣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别的方面真不提也罢。
“今日在座的都是大明中流砥柱,有他们帮你查漏补缺,这次定能制定拿出一个妥善的法子来。”
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常识是前人用无数时间摸索出来的。
就算是宋朝,赵大赵二之后也有真宗仁宗英宗三个帝王,给他们擦屁股。
“肯定是自愿当兵的人战斗力更强,强制征召过来的,很可能会心存怨念。”
刘邦留下了很多制度漏洞,文景二帝帮他修补完善了。
几人连忙领命。
但事实是,除了徐达发表了一些看法之外,其他人并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可他们大多都是成年之后,才有机会参加学习。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位置坐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会没有一点想法。
他们提出了长役概念,就是一次服役十年,即可转为预备役,以后不用再参军服役了。
而是陈景恪自己的能力也有极限,军制二次改革就是证明。
这些人家学渊源,从小接受系统培养,对治理国家有着全面的了解。
众人计长,不一会儿就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朱元璋也是喜上眉梢,当即拍板:“好,以后征兵就用征募结合。”
这里不是歧视出身,而是说系统的教育很重要。
朱元璋忍住赞道:“好,好一个征募结合,宗异你给咱出了个好主意啊。”
或许是因为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