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武侠修真>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1 / 2)

太子统领内阁?

“好。”听到这句话,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大声称赞。

“难怪你小子如此狂妄,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他最满意的不是什么内阁制度,而是让太子统领内阁。

所谓内阁,他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制度,完美解决了四辅官制度的漏洞。

但还是那句话,靠近天子者,自然拥有权力。

不论如何限制,内阁学士必然会拥有很大的权力。

而让太子朱标统领内阁,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既将权力抓在他们父子手中,又可以给朱标一个更大的舞台。

这个法子好,简直就是完美。

关键是这小子是个懂事理的,知道咱最担心什么,也知道咱最想看到什么。

想出的点子,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咱的心意。

这才是能臣。

于是他又拉着陈景恪仔细探讨了这个内阁制度。

此时他对陈景恪的态度完全变了,之前是一副为难、考量的语气,现在则变成了商议。

陈景恪就将自己对内阁制度的了解,详细的讲了一遍。

有些细节朱元璋很是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总体来说,他对内阁制相当满意。

直到陈景恪将肚子里的存货掏的七七八八,他才说道:

“你小子不错,日后好生辅佐咱的乖孙。”

陈景恪知道,自己大概是通过朱元璋考核了,心下欣喜的道:

“是,臣必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朱元璋又说道:“就是你这性子,要谦虚一点,有时候太狂妄了会吃亏的。”

陈景恪马上就知道,昨天给朱标说的那一席话,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嘿嘿,小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狂,偶尔如此,偶尔如此。”

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装傻充愣,却也并不讨厌。一个知情识趣又有能力的臣子,谁会不喜欢呢。

“咱还有个问题,一直拿不定主意,伱给咱分析分析。”

陈景恪马上收起笑容,认真的道:“请陛下道来。”

朱元璋问道:“你对科举有何看法?”

科举?

陈景恪想到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在洪武二年举办了一次科举。

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这就是现状。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相当于给权贵们开后门。

思来想去,发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他又不甘心,科举录取的人,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

能否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找个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却无一人合适。

要么是武将,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

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

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

又是太孙侍读,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

和科举,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

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

且这会儿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科举的优越之处,只是对这个制度的缺陷感到忧虑。

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这个制度,然后指出其中的缺点,并给出一些建议。

不论这些建议最后会不会被采纳,都能给老朱留下一个‘能人’的好印象。

“陛下,小子以为,科举虽然有诸多漏洞,然它确实是数千年来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

朱元璋心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