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荼小西又和母亲拉了一会儿家常,在周亦安的催促下,不得不恋恋不舍地上了车子。母亲目送她们走远,直到看不见,方才慢慢地回了家。
父亲一个人喝着茶,见母亲回来,便问:“小西可是有什么事?我看他二人的脸色,不是很对。女婿在这里,也不好问。”
母亲叹了口气,说:“做父亲的,孩子皱皱眉头,心都要跟着紧上一紧。他们一进门我就看出来了,做饭的时候,我都问过她了。”
于是便将缘由说了一遍。父亲听了,久久不语。荼家也是农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也从来没发生过为一个小物件辗转生气的事。东西事小,亲家线这作派……还有女婿,竟然是非颠倒,一边倒地向着自己母亲。女儿单纯,当面呛回去了,看似扳回一局,后面怕是少不了磋磨。
母亲沉默了一阵,劝慰道:“闺女的性子,她婆母无故也不能奈她何。过了年,闺女不是还要出远门子的么?往后自己挣钱,手里宽裕,他们也不能随便把她怎么着。
就算他们无故找茬,咱们也不能坐视不理。为难的是女婿,一味愚孝,不把闺女放在心上。”
父亲长叹一声,无力地说:“当日嫁女儿,看上的就是他孝敬父亲,人品端庄。没料到竟然是他的孝,成了女儿要面对的最大的难题。”
夫妻夫人对坐良久,互相解劝,直到天色渐晚,方才起身收拾。晚饭也没心思吃,横竖是睡不着,便坐在灯下,又拣起了豆子。
这边荼小西夫妻回去,一家人喜气洋洋。荼小西和婆婆一起做饭,做家务,哄着莹儿玩耍,倒也其乐融融。
荼小西除了娘家和姐姐家,很少有亲戚走动。荼小西不喜应酬,若是陌生人倒也罢了,就是婆家这些半熟的亲戚,见了面不得不没话找话,假装热络,极其无聊。恰好公爹热衷于此,倒也省了许多事。
除夕那日,荼家早早地贴了门神,放了一挂鞭炮,荼小西和婆婆一起,煮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饺子。祭过各路神仙,祭过祖宗,方才开始吃饺子。荼小西早已习惯周家的饮食,大年夜除了饺子,并不见一个菜。一碗饺子里必定要留一个,寓意“年年有余”。
周亦安抱着莹儿出去看焰火,荼小西和婆婆收拾着碗筷。宋二嫂隔门叫她,婆婆便催她快去。
这宋二嫂,比荼小西大了十来岁,正当壮年,性格爽利,极爱说笑热闹;家里早坐了几个媳妇姑娘,围着火炉,笑语连连。
这些个年轻的村姑村妇,不过说些家长里短,谁的衣服好看,谁的手巧,谁家小伙相上了谁家姑娘,哪个姑娘看上了哪家小伙……倒也热闹非常。
荼小西将一个桔子放在火炉边,烤得皮色微黑,拿下来,烫的在两只手之间来回颠。李大嫂的女儿翠儿问她:“小婶子,你这是作什么?好吃么?”
荼小西笑道:“比凉的好吃,还能治咳嗽呢。不信你们尝尝。”
一边说,一边剥开桔子,将里面热乎乎的桔瓣递过去,顺手把桔皮丢进火上。一股清香顿时弥散开来。
宋二嫂“呀”了一声,打趣道:“怪道是出过门子,见过世面的人,点子多。这桔皮被火一烧,这气味,比富贵人家的熏香也不差。”
李大嫂笑道:“你还知道富贵人家的熏香什么味儿?”
宋二嫂白她一眼:“我怎么不知道。我前两年,过年的时候去西街周员外家帮厨,他家里就熏香。那香很浓,熏得人昏头昏脑,哪有这个桔皮清香,还醒神。我就跟他们说,第二日不能去了,闻不得那个味儿。她们还笑话我,说我享不得福呢!”
众人哈哈大笑,复又回头问荼小西,怎么知道这个法子。荼小西本不想说,架不住她们热情,只得随口扯了个谎:“书上看的,说这个祛异味儿。我试过一两次,觉得挺好闻,就记下了。”
翠儿失望地说:“婶婶,我还以为你是在走江湖的时候学的本领呢。要不,你给我们说说,江湖是什么样子?”
众人立即来了兴趣,一起催着荼小西讲江湖的故事,其中几个年轻的姑娘最起劲。荼小西瞟了一眼李大嫂的脸色,笑道:
“丫头们,说什么江湖呢,哪有什么江湖!我不过是去我从前读书的地方走了走,拜访几个老师,还有同窗罢了。江湖险恶,岂是咱们小女子能去得的。”
翠儿摇着她的胳膊:“好婶子,我不信!大家都说你会功夫,你别骗我,你就给我说说吧!”
荼小西抿嘴一笑:“功夫?罢了,我好歹是你们的长辈,不能让你们笑话我!”
宋二嫂哈哈大笑:“翠儿,你小婶子最拿手的就是她的功夫了!我听说呀——她小时候淘气,她爹追着打她,她逃跑练出来的!还有,送去外地读书,也是想着逃学——”
几个年长些的笑得前仰后合,小姑娘们却是眼睛瞪的溜圆,一脸的不可思议,只催着她们多说一些。荼小西无奈,只得叙述自己的光荣事迹:
“那书院的墙呀,老高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