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者应该具备的冷静,他深刻地认识到,成都、雒城池深城高,防守严密,吴汉、臧宫要攻下城池,非一时三刻可以成功。因此,刘秀在劝降公孙述不成之后,便给吴汉发了一封书信,警告他不可轻敌。刘秀知道,吴汉攻拔广都后,已经生出了骄傲轻敌的心理。
果不出刘秀所料,吴汉竟然一点也未听进刘秀之言。他心中暗想,既然汉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杀到成都城下,公孙述犹如冢中枯骨,还有多强的反击能力?吴汉遂与刘尚分兵轻敌冒进,二人兵马相距二十里。刘秀知后大惊,知道吴汉与刘尚的兵马必然会遇上危险,果不其然,公孙述将自己拱卫成都的十多万兵马分为二十余营,一面猛攻吴汉部,一面奋力阻击刘尚,吴汉与蜀军整整激战了一日,终因寡不敌众,败回营垒,幸好刘秀及时提醒和敦促,吴汉才得以不损伤元气。
待得吴汉回营后,心中突生一计,遂厉兵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他一面多竖旗帜,使烟火不绝,以迷惑公孙述的军队,另一面,则于第三日晚趁夜色偷渡过江,与刘尚部会师。吴汉与刘尚会合的第二天,蜀国大司徒谢丰不料汉军吴汉部竟然来了个“金蝉脱壳”之计,以为吴汉军还在原地枕戈待旦。于是,谢丰留部分人马牵制江北,自将主力攻江南岸的汉军,结果双方鏖战,从早晨一直打到太阳快要落山,吴汉军两部合兵,军威大胜,斩蜀军五千余人。
此时此刻,刘秀的诏令也到达吴汉的手中,劝吴汉回到广都坚守,“如此一来,公孙述必然不敢略过刘尚、两面受敌地来攻击你。如果他先去打刘尚,你则可从广都驰援刘尚。广都距离刘尚处,恰好五十里,等你赶到时,正是敌军疲惫之时,正可以以逸待劳,一举将其击溃。”刘秀真个非比寻常,吴汉在听取刘秀的战略计划之后,率领军队与蜀军在广都、成都之间展开了数次大战,吴汉军八战八捷,终于越过了这十数里的距离,挥军到达成都城门之外。
与此同时,汉军臧宫部也相继攻占了繁县(今四川彭县)等地,与吴汉会师成都。
刘秀的大哥刘伯升曾经立下“统一四海,总齐八荒”的宏图伟愿,可惜最终事与愿违。刘伯升“壮志未酬身先死”,只能将一统天下的心愿交给刘秀去实现。刘秀果然不负大哥刘伯升的希望,从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起兵开始,一直到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的十月,终于,使得汉军大部兵临成都,十四年的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刘家汉室终于又要呈现昔日的辉煌。
蜀中已经如行将就木的老人一般,公孙述十分清楚,自己奋斗半生,打下的基业就要拱手让与刘秀了。感叹之余,向延岑曰“你说现在该怎么办?”意在咨询当前还有什么可以挽救的措施,延岑本人不愧是当世名将,对于公孙述之问,心如明镜一般,遂慷慨地说道“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于是,公孙述“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交由延岑指挥。
延岑吸取与汉军交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吴汉入川以来的战术思想,也借用了他的“金蝉脱壳”之计,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一面在正面大张旗帜、鸣鼓挑战,暗地里则派出一支“奇兵”绕到吴汉军的背后,发起了突然袭击,吴汉军大败,吴汉本人也坠马落水,幸得拽住马尾才从水中脱险。其实,吴汉军本来不至于会如此狼狈,要论罪责,则主要是因为吴汉轻敌,竟然没有派出大量游哨在成都周边监视敌军的动向;同时由于兵力所限,既没有将成都完全包围,也没有分兵保护主力的后侧以及两翼,遂使得延岑大军有机可乘。
此战汉军失利,损失颇大,加上粮草难以为继,吴汉心中便萌生了退意。如若汉军东撤,自然是蜀中公孙述最希望看到的结局。如此这般,岑彭入川以来,千辛万苦、舍生忘死才取得的优势便会化为无形。汉军要是想重新集结力量进军蜀中,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准备时间,刘秀一统天下的梦想又会变得遥不可及。
可叹天要亡蜀,为之奈何?
一颗螺丝钉改变一场战争的传奇就在此刻的汉军中上演。这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就是蜀郡太守张堪。
恰逢刘秀派遣张堪押运粮草和七千匹战马输送至前线,同时张堪“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当今天下一统已然成了定局,将军切不可以因噎废食,误了大好时机,此次不灭公孙述,蜀中势力定然会死灰复燃,他日再图四海混一,劳民伤财不说,更是胜负难料。”吴汉闻言,深感羞愧,遂决意与公孙述大军周旋到底,不彻底平定蜀中,誓不罢休。
吴汉虽然得到了战略补充,但却和往日不一样,冒险进军了。这一次,他是真正地汲取了连续败仗的教训。
不日,吴汉正在苦思破敌良策,突然,《孙子兵法》上的一席话映入了他的眼帘“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吴汉当即大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