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始三年(公元25年)四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公孙述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公孙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顺天应命、一统天下。
更始政权很快就在流民军和刘秀汉军的双向夹击之下,迅速败亡,整个西方只有邓禹的数万军队在经营,只是他自夺得河东郡之后,屡屡犯下严重的错误,当地士绅豪强、平民百姓的希望都逐渐淡然。而此时的刘秀,则在北伐之后,迅速南下围攻洛阳,在洛阳投降之后,又调集兵力攻取东方刘永,自然无暇西顾,关中不少豪杰均引兵归奔西蜀,蜀势大振。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割据荆州的秦丰等人被刘秀打败。秦丰属下大将延岑和田戎见大势已去,便率领残军归奔公孙述。延岑被封为大司马,田戎则被封为翼江王。到了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孙述遣田戎出江关,收拢其旧部,欲取荆州,结果遭到刘秀的无情打击,只得狼狈收手。
直到此时,刘秀基本上已经统一了东方,在积极稳定内部、与民休息的同时,也不断地招兵买马、整军备战,谋划西北的陇右与蜀中的公孙述,在进军西北陇右之时,刘秀亦向公孙写了一封书信,其间说道:“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值得一提的是,刘秀竟然在书信上为公孙述署名为“公孙皇帝”,由此而观之,刘秀因为公孙述的势力太过强大,也不得不承认公孙述的帝位。
时也命也,其实公孙述早就应该挥师东进,趁东方未明之前,抢夺先机。此时此刻,蜀中各位将领正在紧锣密鼓整军备战,他们知道,东方既然已经平定,剩下的西川便成了刘秀的“眼中钉、肉中刺”。必要除之而后快。公孙述手下的骑都尉荆邯便对公孙述道出了一番精彩绝伦的论对,首先从战略上道出了隗嚣之所以失败的错误所在,同时也为公孙述指出了对抗东帝刘秀的策略,即退保则必不可全,进则可有获胜之机。公孙述闻言,亦甚为赞同荆邯的这番论断,欲尽发西蜀之兵,讨伐东方刘秀。使延岑、田戎分出两道,与汉中诸将合兵并势,水路夹攻,如果上天垂帘,必能够一举击败刘秀,手握社稷神器。
其弟公孙光及蜀中部分人以为不宜空国千里之外,认为此时东方尚有隗嚣、刘永、刘秀等人互相攻伐,形式未明之前,大可以坐山观虎斗。如果贸然加入,决成败于一举,成则已,不成则功业尽废,此番蜀中尚未准备妥善,如此进兵,自然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他们均极力劝说公孙述罢兵,公孙述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然对于其弟的说辞大为赞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只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却没有意识到,蜀中多年偏居一隅,自然和东方诸侯不一样,能够免于战争攻伐,故而能够全力练兵、储备实力。而刘秀等人多年征战,在诸侯混乱之时,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显得比较凌乱。因而相比之下,此时若公孙述出兵,胜算更大。延岑、田戎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数次请求出兵,但公孙述终究疑虑而没有听从。公孙述的优柔寡断,使得其失去了最后与东方的刘秀争夺天下的资本,待刘秀彻底平定了东方,实力大增,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大军西指,等待偏安于蜀中的公孙述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建武七年(公元31年),陇右的隗嚣眼见汉军大军压境,知晓眼下刘秀是三大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股,迫于汉军压境,遂向公孙述称臣,以求联兵于蜀,共同对抗东方的刘秀。
到了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开始大举进攻陇右,隗嚣向公孙述求援,公孙述便遣将援助,并连同隗嚣在西城击败了来犯的汉军,迫其退回了长安一线。可惜不久,窦融率领河西五郡人马,悉数投效刘秀,使得陇右的形势愈加危机,加上隗嚣不久病死,其子无能,使得陇右更加雪上加霜。刘秀借机再次对陇右用兵,陇右之军自然全线崩溃,公孙述的援军也损失甚重,蜀中震动。陇右的覆灭,顿使益州失去了北部屏障,刘秀得以从陇右地区虎视蜀中,迫使蜀中调整战略部署,与刘秀交兵。
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公孙述为了夺取出入蜀中的通道,开始从南北两路,向刘秀进军,多年战争,使得刘秀虽然实力大增,却随着战线的拉长、国土面积的扩大,力量来不及整合并比较分散,此消彼长之下,公孙述所在的蜀中极为稳固,南边蛮夷和西边羌族都比较拥护公孙述,更加上天府之国的益州自古就十分富庶,此消彼长之下,刘秀能否抵挡公孙述的进攻,还未可知。
此时,公孙述眼见刘秀已经吞并了陇右,兵锋直指蜀中,遂令大司徒任满、翼江王田戎、南郡太守程泛等将领率数万兵马,一路从北进击陇右,一路沿江乘竹排下江关(今四川奉节东),北麓兵马早在辅助隗嚣之时,就尝到了刘秀的厉害,因此此番也不过是佯攻。
公孙述的重点是在南路。早在数年之前,公孙述便有进取中原的心思,他认为,荆州乃天下之腹,自己坐拥蜀中,只要夺取了荆州,进可以夺取江东和中原地区,退亦可以保蜀中割据之地。果然,这么些年,公孙述勤练水兵的功夫没有白费,在水陆两军的联合夹击下,蜀中军队很